雷姓网

当前位置:雷姓网 > 古迹遗产 > 相关古籍 >

洛阳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二)
时间:2021-01-31 来源:未知 浏览:
打印

2018年10月26日在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10月份工作例会上,根据顾问周流宗提议,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决定组织几个人进行“洛宁姓氏文化百村行”调研活动。根据会内安排,于2018年10月27日,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周流宗、特邀顾问孔政杰,会长张泽武、副会长马老虎一行到坡头村考察雷氏家族历史渊源,以及雷氏望族文化。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由张泽武搜集整理,顾问周流宗、孔政杰共同审阅,理事雷学林审订。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

一、雷氏家族起源、历代迁徙及郡望

二、坡头雷氏家族源流概说

三、雷氏家族主要支派

四、雷氏家族人物

五、诰封圣旨

六、雷氏家训

七、雷氏家族排行字

八、雷氏家族楹联

九、雷氏家族匾额

十、雷氏家族历代家谱

十一、雷氏家谱序言

十二、雷氏家族家庙

十三、雷氏祖茔

十四、雷氏家族碑刻

坡头村雷氏家庙

《收集雷氏历代家谱序言》记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泽武

雷学林先生是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我们相识十多年了,他长期以来专注于坡头雷氏家谱纂修工程,对雷氏文化研究造诣颇深。我这次整理《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他积极为我提供自己所修的《洛宁雷氏宗谱》,让我非常感动。我这次整理的《雷氏历代家谱序言》收录雷氏家谱序言共十四篇,以及其它雷氏重要文献资料九篇。其中有清代序言十篇,现代序言四篇,分别为谭杰所撰一篇,雷学林撰写共三篇,即《洛宁坡头村雷氏家谱序》,《洛宁雷氏宗谱再版序》,《重修家谱纪事》。其中雷先生所撰《重修家谱纪事》共分四部分,(一)缅怀故人,立志修谱;(二)乙酉清明感怀;(三)《雷氏东涧公族谱》发现记; (四)写在《洛宁坡头村雷氏家谱》出版时 。以上家谱序言皆为精品佳作,足可传世,特此汇辑,以飨热衷于姓氏文化研究人员阅读。

雷先生自幼生长于坡头村,少年时离开家乡。2003年春雷先生回到阔别33年之久的故乡—坡头村“永安寨”,抚今思昔,感慨万端.......追思雷氏先人的祖功宗德,追忆祖父有田公行谊,找到了祖父有田公所遗的《雷氏(七门)家谱》,常思祖父修谱未遂之夙愿,立志重修《坡头雷氏家谱》,以此告慰祖父及历代先祖之英灵。这次修谱通过考证,不仅澄清了雷氏始祖从山西洪洞迁居永宁坡头村的准确时间,同时考证了雷氏前八世世系传承,补叙了北门家谱,确定了历代修谱悬而未决的排世论辈的难题。并详考了《雷氏祖茔碑》碑文,引经据典,加以注释,方便族人了解雷氏起源、郡望、迁徙、分布,使后世子孙不忘祖籍洪洞,牢记雷氏历代先祖创业之艰辛。在修谱过程中,先后发现了《雷氏穆翁公族谱》和《雷氏东涧公族谱》,这两本族谱,非常珍贵,极大的丰富了雷氏家谱的内容。特别是这次发现了大清乾隆二十九年丙辰科进士江南等处提督学政河内窦需书所撰《雷氏东涧公族谱叙》,乾隆壬申科举人知县牟阳梁三韩所撰《雷氏東涧公族谱序》,坡头村雷印德所撰《雷氏东涧公族谱序》,大原村雷鹏飞所撰《雷氏完祖家谱序》,以及坡头雷冲霓后裔雷履祥世袭恩骑尉圣旨制文,价值不菲,意义重大,这是研究坡头雷氏起源发展的核心内容,对雷氏家族家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记述了这次修谱的艰辛过程,以及雷氏族人鼎力相助,慷慨解囊,众志成城,终成盛举,家谱得以顺利付梓。雷先生先后三修《洛宁雷氏宗谱》,那是做了一件对家族功德无量的善事,《洛宁雷氏宗谱》的告成,惠及后世,传之子孙,特此追记!

《雷氏历代家谱序言》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整理编辑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雷学林审订

(一)雷警哲《雷氏家谱序》

(二)河内窦需书《雷氏东涧公族谱叙》

(三)牟阳梁三韩《雷氏東涧公族谱序》

(四)坡头雷印德《雷氏东涧公族谱序》

(五)大原雷鹏飞《雷氏完祖家谱序》

(六)雷雨东《白水涧雷氏家谱序一》

(七)雷雨东《白水涧雷氏家谱序二》

(八)坡头雷至健《雷氏七门家谱序》

(九)大原雷鸣离《雷氏八门家谱序》

(十)西王村雷茂源《雷氏历代家谱序》

(十一)雷学林《洛宁坡头村雷氏家谱序》

(十二)雷学林《洛宁雷氏宗谱再版序》

(十三)雷学林《重修家谱纪事》

(十四)谭杰《洛宁雷氏宗谱序》

(十五)雷学林“关于大原《雷氏可元公家谱》的说明”

(十六)雷学林《雷氏完公族谱—大原分支》前言

(十七)雷学林《洛宁县张营村雷氏家谱》前言

(十八)雷学林《中原雷氏统谱第九卷》序

(十九)雷学林“在洛阳档案馆寻找《坡头村雷氏老家谱》未果记”

(二十)《坡头 大原两村雷姓为争祖茔柏树纠纷报告》(节录)

(二十一)《雷氏家谱》中有关雷氏的历史记载

(二十二)关于冲霓后人承袭恩骑尉年代的探讨

(二十三)修谱寄语

(四)南门十四世雷印德号玉篆所撰《雷氏东涧公族谱小草》

南门十四世雷印德《雷氏东涧公族谱序》

雷氏东涧公族谱,谱雷氏东涧公族也。雷氏族众矣,雷氏谱名东涧公,何也?据墓记,雷氏出于晋洪洞。明初洪武间,讳汉忠、汉臣者,徙至河南永邑之坡头村家焉,永之雷氏自此始尔。时族少人稀,大宗小宗,瞭如星日,故不须谱而悉知也。迨我国朝,历世久远,子孙蕃衍,星居散处,欲序以谱而不能焉。无心家世者,固漠然置之;间有孝友居心者,不过唏嘘嘅叹焉已也。余十五六时读《苏谱》,亲尽服绝,分至为途人之说,油然想见其孝弟之心,即以序谱为念。时以年在童冠,因未成斯举。忽忽至今又十三年,谱犹未作,而居诸不留意愿,何时乃遂?一再思之,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且恐后之视今,又不如今之视昔。于是家询户问,远稽广搜,有知其高曾而不知其高曾之祖父者,并有知其祖父而不知其高曾者,多所舛讹,不如阙之为愈也,乃序为东涧公族谱。东涧者,一邦之号也。一邦之前,世次多矣,胡为乎只及东涧?盖先世皆出于传闻,而尙多荒唐,至东涧始见碑碣,而昭然有据,此谱之所由来,以东涧名也。呜呼!雷氏虽繁,讳汉忠、汉臣者,兄弟也。兄与弟,一人之身也。不谱雷氏之族,而谱东涧之族,漏泄之罪,诚知非浅。然幸与老泉详且尊之意,犹未大相远也,是为记。

家之有谱,上传祖宗之支派,下垂子孙之法守,典綦重矣!以故三世不修,君子讥之。吾祖自有明以来,三百余年未有续谱,吾恐积久年深,益难联属,因慨成斯编。所憾者,子孙蕃衍,不及详悉。然纪子伯之文,甲戌乙丑之书,古人莫或非之者,良以一人之识,有知有不知尔。故编中惟实有可据,明有可证者,方形之蔡麻。一字不敢强填,恐伤祖宗之实也。至幽人隐君,有吾所不知者,故阙之,以俟访之父老,综之遗书,再为续入也。自吾祖父以上至于始祖,书之详而且讳之者,重所自出也。愚质鲁学疏,未克光大先业,未叙雷氏族谱,然有人焉。因斯编而推广之,使人人各谱其族,则合为一帙,岂非雷氏族谱乎!故既成颖稿,更为跋言,以俟族之有志家世者,且以望诸来祀云尔。

龙飞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冬十有一月日长至后二日

十四代孙 印德玉篆氏 撰

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冬十有一月丙子长至后一日

十五代孙 雨林 抄记

(五)南门十二世雷鹏飞号万里所撰《雷氏完祖家谱序》

雷鹏飞号万里所撰《雷氏完祖家谱序》

乾隆二十九年岁在甲申,是年也,余之设教家庭。至于十月望日,乃有族孙玉篆印德者,驾临余馆,斟酒为乐,谈历史之递迁,论世系之易失,念及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史不能一代而弗修,亦即家谱不可一世而弗序。今之世去始祖尚未甚远,观昭穆之次序,闻老者之传言,置今日而弗序,恐后世之莫辨,诚以族谱所关甚重。稍有仁人孝子之心者,岂忍族谱之弗传、世系之莫辨乎?此余畴昔序谱心志,与玉篆不啻符、节之相合。越三日,玉篆乃将窦、梁二君及我雷氏东涧公族谱序,使余校阅。余阅之,赞慕弗已!玉篆即留其稿,命我同宗之人,均为之序。以使后之永传弗朽焉。余觉其才之浅陋,不能将同宗而悉序之,故特将余之所知者,及余之支祖,窃比而略序之。

余之雷氏始祖,传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于永邑之坡头村而居之。余之一世祖 讳 汉忠、汉臣,二世祖 讳 秀,三世祖 讳 茂,四世祖讳 朋、定、完、怀, 五世祖 讳 万为、京钊,六世祖 讳 自实、自变,七世祖 讳 加会、加敬,八世祖 讳 国品、国省、国长,及余之曾祖 讳可柄,余之祖 讳 鍷、铎、锋,余之伯叔诸父讳 勳、烈、杰、经者,迄余之身已十二世矣。余是为之谨志,后世谅其 余 之泄漏之罪焉可。

十二世孙鹏飞万里撰

按:《雷氏完祖家谱序》,是大原南门十二世鹏飞万里写的一篇自叙。此序言前半部分记录了当年玉篆公为修《雷氏东涧公族谱》到处征求意见的经过。后半部分自叙其世系,但与坡头村永年保存的《坡头村雷氏前八世家谱》有差别。不知谁对谁错?特照录于上,留待后人继续考证。

(六)十五世雷雨东所撰《白水涧雷氏家谱序一》

雷氏之素称巨族,有族亲其族人不通,庆吊不相往来,昭穆不知,后先莫辨,命名则排列之不定,上下之侵犯,此无他故,谱意不明,而人不知尊祖敬宗,而合族之道失也!夫大树之枝百条共母,一泓之水万殊同归。一族之内有贤衷智者,有愚不肖僻者也,岂可不一视而同仁哉?我雷氏家有富贵通显者,有家穷贫贱者,然自祖宗视之,实一脉相传也,岂可不一视而同仁哉!我雷氏始自雷公,实黄帝子元枵之母家,盖古诸侯国也,其后螽斯繁衍,子姓之盛,且遍乎寰区,然叩其谱系,如堕云雾。此盖乱离相仍,家乘委于灰烬,而后嗣式微,不能拾遗补缺,故世德先声,值同杞宋之无微耳!先父在日,常以家谱为念,有志未尽。呜乎!痛哉!余小子才识学浅,如同井蛙,岂敢蹈无知而妄作,第思三年之久,未蓄于平日,今日蓄之,犹哉可及。虽不能记远,且及于今,近不使愈久而愈失其传。谨按其所知者,列其先后,详其次第,使后世子孙披阅一览,清如列眉,了若指掌,孝弟悌之心能不油然而生者乎!则此之举未必无少补也云尔!

大清同治九年又十月有望三日序

十五世孙雨东(号重离)敬题

(七)十五世雷雨东所撰《白水涧雷氏家谱序二》

我雷氏自雷公讳绗著《药经》,立炮裂,后世利赖,功在生民矣在此!在汉则雷义敦友谊,而胶漆不为坚;在晋则豫章雷焕,精术数,观天文,而识丰城之宝剑;刘宋有雷次宗,巾褚待讲,开馆鸡笼,而文学以著;李唐有雷万春,婴城御敌,抗节睢阳,而武功为烈,此其尤大彰明较著也。其他散见于诸子百家稗官小说者,殆不可胜数。今虽不能定其谱系,要之皆先人也,此雷氏之世德,即雷氏之家声也。我雷氏之门第,岂不足见重于魏,而为中原之望族哉!宇内之称望族者不乏矣,然皆云同姓不同宗,且婚姻相適,不亦瀆姓已乎,吾族虽小,尤无此失,又且不论戶之远近,虽疏远而居密尔?興服内无異焉。人情护群,向来平日和睦者,禦外侮同奋不顾身,即有雎耻之怨,一闻邦礼之加,莫不挺身而起,绝不赡前顾后,诸如此类猶为近古。

吾族之徙白水涧,环祖茔而居者百有余家,后子姓愈繁,散处于四方者,曰:寻峪、东仇、西寨、呂村、张阳、阳山、柳沟、西山、杏树园、盘坡,聚而散,亦理势然也。

吾祖茔之在白水涧者,堪輿家目为大地,取功名如拾芥,然登科甲者,久无其人,採芹亦成空谷足音,豈非地灵,而人亦不杰乎?适我族伯父振铎与吾父天如,奋起寒微后,此而文武并进,余之父兄与侄辈,文则有行义、步嬴和丙甲,武则有逄源、作舟、作云、值德等,即余之不敏,亦赖先人餘泽?叨列举官,其他入成均,列郎官,指不胜屈,较之他族,有其过之而无不及焉!始信人非不杰也,抑亦蓄之厚者,其发恒遲焉耳!

十五世孙雨东(号重离)敬题

(八)北门十六世至健所撰《雷氏七门家谱序》

尝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则不知基业之所由始;家无谱,则不知本源之所自来。谱也者,上以明祖宗之支派,下以昭子孙之法守,所系岂浅鲜哉!如吾族雷氏,乃太原省冯翊郡洪洞县之望族也①,代有伟人,世生哲士,勇则忠播于睢阳,义则易讲于庐山,代远年湮,难以悉举。至大明洪武时,播迁永邑,历四百余年②,传十余世,瓜也绵椒也衍。故居不能悉容,别居异乡者有之;天资不能尽同,弗习文字者有之;甚且童年失怙,不严闻父谕者又有之。时易世殊,或至孙不知祖可胜慨欤!十世有效廉公者,幼游泮水,壮食廪饩。谓家谱必修,始可得乎睦族之道。奈仅叙三门一支,余六门尚未及叙,而木已萎、山已颓矣。国朝同治元年春,逆贼窜永③,效廉公仙游已逾五载,其嗣子至健设帐蒿坪,未遇其难,贼去归里,村寨俱失,于堂叔宣周家,得继父效廉公所叙原本,重加抄录,方知六门未叙。复历三十余年,恐一支孤本仅存,久或有失,因考之碑记,访之故老,谨将七门共叙一籍。由此,祖宗之支派全明。则老者知其源,少者闻其传,居者守其籍,行者记其始。即远徙异地,亦知金门之西,洛水之南,有村名坡头者,是吾祖卜迁立茔之地也。庶后之子子孙孙,不至无所籍,以稽其始云尔!

大清光緒二十二年春三月吉日叙

注:

①七门家谱,是北门十六世至健,根据十五世遵周所叙小七门内第三门一支原本,又历三十余年(公元1862年—1896年),将其余六门全部叙出,即将七门共叙一籍。此序言,目前发现有四种版本,这是北门十九世元兴保存的版本。

②“播迁永邑,历四百余年”,应为:“历五百余年”。(时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应该是500多年。

③“乃太原省冯翊郡洪洞县之望族也”这一句有误,冯翊郡在陕西省,此处应为“乃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之望族也”

④“逆贼窜永,设帐蒿坪”: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捻军张乐行率部入河南,其中一部破宜阳后,于四月二十日到永宁,先打王范,后攻县城,沿途百姓遭殃。所以,族人都到神岭寨蒿坪山里避难。

(九)大原雷鸣离所撰《雷氏八门家谱序》

(十)西王村雷懋源所撰《雷氏历代家谱序》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