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网

当前位置:雷姓网 > 寻根溯源 > 得姓由来 >

雷氏起源
时间:2021-02-02 来源:未知 浏览:
打印

雷姓起源考

雷德正

2019-10-30

阅读 2868

#雷氏宗亲一家亲#

雷姓起源  

…………………………

          新郑黄帝宫前姓氏旗

 

        雷姓,在中国11369姓中,历来排在前80姓以内,雷姓主流出自上古神农氏之裔,阪泉之战后势衰让位与轩辕,隐居于西陵,称“西陵氏”。因东夷部落作乱,协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国候,属黄帝时封国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带。以地名“方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河出方山。后嵩山)称“方雷氏”。

 

 

             雷氏总祠*雷公塑像

 

         黄帝妃嫘祖雕像《织桑图》

 

后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方雷氏裔雷公,为黄帝医臣,常于黄帝论医理,后人出《黄帝内经》。此支乃最早雷姓之主脉源流。

 

      战国时期著作《黄帝内经》

 

        西周时期出土文物《师旂鼎》,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有铭文“方雷”记载,不论褒贬总之是最早雷姓出处的篆字记载。

 

        西周时期“师旂鼎”文物

 

湖北出土的战国楚剑,上有铭文“方雷”。

        江西南昌火车站,曾经两次发掘出土汉、晋两代雷氏古墓群,出土于雷氏有关的文物240多件,其中有三件是国家一级文物,都是记载早期雷姓的有力依据。出土的“雷子”骨片,是我国最早的名片鼻祖。

 

       《世本.杂录一.帝世》云:嫘祖西陵氏乃方雷氏也。

《世本.卷七.姓氏篇下》云:雷氏,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后有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为正妃,生子青阳。

      《黄帝内经.素问》云: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曰子知医道。

 

     宋  邓名世著  古今姓氏书辩

 

       《姓氏书辩证》云:“古诸侯国有方雷氏,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的记载。

 

       《元和姓纂》331页载:“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盖古诸侯国也,后汉有雷义,蜀有将军雷同,吴有陆抗傳宜都太守雷谭,晋有丰城令雷焕”。

      《中华姓氏大词典》载:“《姓苑》云:雷姓,黄帝大臣雷公之后。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

 

        方雷氏后裔雷公者,年幼小精于医理,常与黄帝共研医道,东周有人根据当时雷公与黄帝的对话,著《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雷姓至夏末因战乱,西迁关中地区,到商末有雷开、雷合、雷昌、雷震。周初震公助周武王伐商有功,封赏食采冯翊地,后封为“豫章”侯,治理豫章。

 

          冯翊郡是雷姓总堂号

 

         到汉代及魏,朝廷以故地冯翊,设“冯翊郡”,同称京畿三辅,即‘京兆伊、冯翊郡、扶风郡’。雷姓在此非常活跃,后人尊崇冯翊郡为雷姓的郡望。

        据雷氏明代天启年间谱载:“豫章雷姓,始于周初,有震公之始”。豫章人杰地灵,雷姓在此名人辈出,汉代有文学家雷被、义士雷义,晋代有雷谭、天文学家雷焕公,南朝有一代帝师雷次宗,唐代雷万硕等。雷姓在豫章发达后,迁往各地繁衍,同尊“豫章郡”为雷姓郡望。本支系雷姓源属一脉。是多地雷姓自认的主源,绝非挵论的“本支雷姓源出有三”之说。

        雷姓第二大支脉源,是闽、浙、赣畲族雷姓,据《畲族源流史》载:畲族雷氏源流,是古代南方人的血统,因久居岭南地区,形成独有的风俗、习惯、语言等。分布在闽西、浙南、贛东大部畲族雷姓,近来亦有晋代焕公之后改族移居此地,据今初步统计,人口有三十余万。

 

         除此两支雷姓源流之外,另有多个支系雷姓源出。

 

        其一:据《姓氏考略》载:东汉时南郡有潳山蛮,亦称南夷,有盟长雷迁,居荆襄。后又南迁岭南,分苗族、瑶族、侗族、等族雷姓。本支少数民族雷姓分布在今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其二:东晋十六国时期,有南安羌族改为雷姓,前秦丞相雷弱儿即代表人物。其部族游牧于青海、甘肃一带,经天灾、战乱,至今两省存有本支系雷姓,后汉化为雷姓。

 

                    天水麦积山

 

        另有西晋天水人雷重华,为西晋左仆射,后授宰相,有子五即王保、候保、公保、伯保、卿保。中有王保者授礼部尚书,为官清廉,体恤民情,逝世后天降甘霖,民立庙祀之有求必应,在今天水一代有雷黑爷庙,后改为甘南地区雷氏宗祠。当地每年3月初8清明节,有庙会纪之。甘南地区雷姓出于此支,俗称西北雷王保世系,人口达十余万。

        贵州地区分布有很多苗族雷姓,渝南、湘西分布有土家族雷姓,都是400万雷姓大家庭成员之一。

        其三:蒙古族有元代乐器“大、小忽雷”,称演奏者为忽雷氏,后有子裔改雷姓,居内蒙古东北部一带。清代满洲八旗有刘佳氏之后、及女真阿典氏、乌噜氏等,改为雷姓者,居吉林、黑龙江等地,分布此两支雷姓。

         其四:汉族其他姓氏改为雷姓,

1、 明末李闯王杀进北京城,明皇族朱氏“代王”朱启鲲、朱启鲸兄弟,因母亲姓雷氏,其子裔及孙为避免劫难皆改雷姓,现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一带,本支雷姓今有五千余人。

2、 还有四川渠县,因雷姓族人巨族势大,别姓怕受外人欺负,五姓联宗改为雷姓,如今欢聚一堂。

3、湖南永州  祁阳一代有‘廖雷’,属亲娘舅甥之后改雷姓,此支系后裔于清代多有迁往川渝地区。

3、山东地区也有李姓改为雷姓,甘肃兰州有王、雷一家等。

 

 

附录:  史书记载摘录关于雷、方两姓

 

              《姓氏书辩证》

《姓氏书辩证》是北宋史官邓名世于政和、宣和年间所撰,在卷五  70 、71页    有95字记载雷姓的出处。

 

  “雷姓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姓,后单姓雷。黄帝相雷公,淮南王郞中雷被,后汉南郡潳山蛮雷迁,晋豫章人雷焕为丰城令。后人迁冯翊,南朝处士雷次宗,后燕阳摺公雷君,前秦将雷恶地,姚秦将军雷奇,唐著作郞雷颍,唐左庶子雷咸”。

                         共95个字。   

 

                《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是唐代大文学家林宝所撰,在十五灰  331页有雷姓出处的记载:

雷姓,”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是古诸侯国。

 

 

  《 雷氏总祠雷姓源出碑记》

 

        雷姓源出,据大唐林宝著《元和姓纂》载:“雷姓,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是古诸侯国也,后汉有雷义,蜀有雷同,吴有宜都太守雷谭,晋朝有丰城令雷焕”。

        另据北宋史官邓铭世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载:“雷姓,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姓,后单姓雷。黄帝相雷公,淮南王郎中雷被,后汉南郡潳山蛮雷迁,晋豫章人雷焕为丰城令,后人迁冯翊”。

        

 

        据《尚书·禹贡》载:“熊耳、外方至于陪尾”。《汉书·地理志》载:“古以崇高为外方山也”。郦道元《水经注·洧水篇》载“洧水出方山”。《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汉武帝设崇高县”,自此方山改为崇高山,后称嵩山。清朝乾隆皇帝夜宿少林,有感诗曰:“外方多宝地”。历代专家学者,都将雷姓发源地确定在登封嵩山一带,              

 

      《登封市志》也有明确记载,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宗姑,曾前来少林雷家沟寻根问祖,在永泰寺题下《皇姑楼》匾额。

        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在登封市少林寺雷家沟,隆重召开了“方山古国暨雷姓起源研讨会”。会议由中华炎黄研究会姓氏工作委员会、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承办。全国知名姓氏研究专家、大学教授、学者,姓氏社团组织会长,以及发源于登封的其他姓氏的会长,共一百五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根据历史资料和多方论证:

        雷姓起源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属多源流姓氏,主流第八代炎帝即神农氏十世榆罔之子名雷退居西陵称西陵氏,后联合轩辕氏战败蚩尤部落,平定天下,诸侯拥立轩辕为黄帝。后黄帝论功封赏,封雷公于方山诸侯国,即今嵩山(古称外方山)一带,人称这个部族为“方雷氏”,首领是雷公。因封地在方山,又称“方雷公”。部落首领也就有了若干代雷公。雷公是神农氏的后裔,继承和发扬了神农氏研万物、究习性的传统,对医理研究很深,成为黄帝医臣,常与黄帝讨论医术。至东周有人将其整理成名著《黄帝内经》。雷公被誉为古代的“医圣”、”药祖”,其后人以雷为姓。雷姓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历史,人口达400余万,分布二十多个省市区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公元二零一八年岁次戊戌仲秋月   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