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网

当前位置:雷姓网 > 雷锋精神 > 古今名贤 >

明朝皇帝的老师雷跃龙
时间:2021-02-14 来源:未知 浏览:
打印
  雷跃龙,字伯麟,号石庵,明万历三十年(1602)生于云南玉溪市红塔区高仓村。明朝万历46年,16岁(1618)的雷跃龙就中了举人。18岁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成为翰林院年龄最小的官员,和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吴伟业、书画家黄道周等被誉为“当代名流”,后来当上了皇帝和太子的老师……
  雷跃龙16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当时在全国也不多见。
什么是“秀才”、“举人”、“进士”、“庶吉士”?为了阅读方便,笔者对明代科举制度作一点简略的介绍。
明代的应考人,为各州县的“童生”,又称“儒童”,本是学童之意,明清则指未考中生员者,已不受年龄限制,故俗有“七十老童生”之说。考试内容为“四书义”,又称“制义”,即八股文。初为县试,次为府试,最后为院试(由各省学政考试)。
童生考取后称为“入学”,又称“入泮”、“采芹”,即准入府学、州学或县学读书,准备应高一级的考试。这些士子称为“生员”、又称“庠生”,俗称“秀才”。
“秀才”须应岁考,在应“乡试”前又须应“科考”,方能参加“乡试”。以八股文试士始于明代,清代因之。
乡试应考者为国子学生(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学成者,儒士未士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举。罢闲官吏及倡优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俱不准入试。
16岁的雷跃龙在取得乡试资格前,就必须闯过上述重重关卡。
乡试内容为:初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熹集注,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沈传及古注疏,诗主朱熹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第二场:试论一,判五,诏、诰、章、表内选一。第三场:试经、史、策五。
如此繁杂的内容,难度可想而知。
乡试取中之后,称为“举人”,又称“孝廉”。
雷跃龙16岁就中“举人”,不但一鸣惊人,并且取得了“会试”资格。
会试应考者为:“举人”。
会试中试者称为“贡士”。
雷跃龙18岁考中了“贡士”。
“殿试”应考者为“贡士”。
“殿试”后,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任修撰,第二、三名任编修。凡选入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雷跃龙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翰林院中年龄最小的官员。18岁为翰林官,不但在玉溪,在云南,即使在全国也不多见。为此,雷跃龙和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吴伟业、书画家黄道周等被誉为“当代名流”。
雷跃龙不仅才华出众,为人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不与奸党同流合污。
熹宗在位7年,重用大奸臣魏忠贤,屡兴大狱,朝野受害者不计其数。雷跃龙入仕的第二年就面对魏党专权的险恶政局,他目睹大批正直的朝中显贵因反对魏忠贤而死于非命,投靠魏党者便能飞黄腾达。他甘冒风险,正直做人,保持高尚节操,不接受魏党的拉拢,不奉承权贵,不与之交往。
天启7年(1627)熹宗驾崩,崇祯继位,诛灭了恶贯满盈的魏忠贤。在追查朝臣与魏党来往的全部信函中,没有发现雷跃龙的片言只字,充分说明他没有同流合污,保持了一身清白。为此,得到崇祯皇帝的器重,被委以重任,由庶吉士擢升为吏部左侍郎、育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少保、经筵日讲等要职。
〔吏部〕官署名。三国魏设置,后代沿置。隋以后吏部列为六部之首,掌管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左右侍郎为正三品。
〔育(武)英殿大学士〕洪武十五年,仿宋代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当时设有华盖殿、武英殿、高渊阁、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之号,后称“内阁”。开始设立时,大学士之职掌是“侍左右,备顾问”,仅为五品。到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制务,仁宗时,阁臣之权渐重。世宗嘉靖间,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权力极重。
〔礼部尚书〕礼部为官署名,掌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太子少保〕皇太子的老师。
〔经筵日讲〕皇帝的老师。
从这一串官衔来看,雷跃龙已经是官高爵显,权力极重了。可惜他生不逢时,明王朝即将覆灭,崇祯已成为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尽管雷跃龙提出为政者要“首道德,后刑威;崇文教,选武备;开粒食,恤贫困;宽肃随节,良恶异施,消患未形,边疆安堵”的治国主张,但已回天无力。当李自成于1644年3月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后,他拒绝在大顺朝做官,乘乱化妆逃回云南,随永历帝逃往缅甸,后死于咒水……
雷跃龙学识渊博,贯通经史。他的著作有若干卷,由于长期战乱,《逸余集》已湮没不存,《葵草集》有残稿幸存于族谱中。清朝末年,李根源与善化黄漉淦将收集到的《葵草集》与腾冲胡璇遗著合刻刊印,名为《雷石庵尚书胡二峰侍郎遗集》。1945年,李鸿祥(玉溪人、官至云南省省长)委托昆明王灿所辑《玉溪文征》中收有雷跃龙的诗作80余首、散文3篇。他除工诗文外,还精通书法。
雷跃龙晚年与史可法等人被推为义节之士,“仰为泰斗,名重天下”。